赋的解释|赋的意思|“赋”字的基本解释

赋的解释|赋的意思|“赋”字的基本解释

赋是个会意兼形声字。在金文中是上下结构,上边是武器的武字,下边是宝贝的贝字。武为声旁,也兼表意。贝在甲骨文中像打开的两扇贝壳。上古贝壳曾被用作货币,所以形旁为贝的字多与钱财的意义有关。武,甲骨文由止和戈组成。止指人的脚,戈是古代的一种长柄的兵器,会合起来表示用武力征伐。赋最初是指交纳的兵甲车马等军赋。《汉书·食货志》上讲:“赋供车马兵甲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意思是说,赋用以供给军需,并充实国库用来赏赐。赋与税是有区别的。税是用以供给各种各样的祭祀,并用来奉养天子,提供百官的俸禄,以及众多的杂事费用。

因为武由止组成,止指人的脚,所以武在古代有半步的意思,可用以丈量土地,以此为根据收田税。所以赋引申指田地税,如田赋。后来泛称赋税,又引申为动词征税。《说文解字》解释说:“赋,敛也。”敛即收敛赋税。

有聚敛就有分散,往相反的词义方向引申,就有了分的意义。如《庄子·齐物论》中讲了一个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狙指猕猴,狙公指养猴的人,芧指橡树的果实橡子。这句中的赋就作分给讲。这是讲有一个养猴的人养了一群猴子,他打算每天早晨喂猴子三升橡子,晚上喂四升,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养猴子的人连忙说早上喂四升晚上喂三升,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了。这则寓言劝戒人们看事物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形式所迷惑,后来用以批评反复无常的人。

古代按田赋出兵,所以赋可以指军队、士兵。例如,《论语》中孔子评价学生仲由即子路的才能“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意思是,对于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仲由治理军队。

征税中对于纳税者要给以财物或人力,所以赋引申有授予、给予之义,如赋予。古人认为人的自然资质是上天授予的,所以有天赋、禀赋等。古代赋还可指被推荐作为人才的贡士,意为这样的人像交纳的赋税一样作为备用人才。

从文学的角度看,赋是口头文学的合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不歌而诵谓之赋。”即不用音乐伴奏歌唱,只口头诵读就叫做赋,相当于今天的朗诵。后来,赋由最初的一种口头传播,演变成一种文体,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认为赋是古诗演变而来的。赋的意思是铺陈,即铺张陈述,多采用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赋又由文体名引申作动词,指吟诵或创作诗歌,如赋诗一首。

赋还被理解为《诗经》的六种表现方法,即风、雅、颂、赋、比、兴之一,是一种直陈其事的表现手法,即对所写的事物加以铺陈描述。

另外,赋还可以作颁行讲,在这一意义上通敷衍的敷。如《诗经·大雅·蒸民》中有“天子是若,明命使赋”一句。这是说周宣王的大臣仲山甫善于领会天子的旨意,明令官民贯彻执行。句中的赋作颁布实施讲。

赋还可以用作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