袜的解释|袜的意思|“袜”字的基本解释
“袜”字古代写法很多,如:韤、韈、襪、韎、靺、袜等。这些字的形体出现时代有早有晚,反映了古代袜子发展演变的某些特征。袜子最早大都是用皮制作的。皮古代称为“韦”或“革”。就其区别而言,“韦”是熟皮,“革”是生皮。若统而言之,“韦”、“革”泛指皮,没有区别。“韤”、韈”、“韎”、“靺”这四个字反映的就是古人曾用皮子制作袜子的状况。袜子属于衣着一类,所以也写作“襪”或“袜”。除了用皮制作,也有用布帛制作袜子的。曹植《洛神赋》中写洛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罗袜就是丝罗做的袜子。古代有一个词叫“袜材”,出自苏轼的文章。文中说:文与可的竹子画得很有名,四方之人纷纷拿着绢帛来向他求画。文与可不胜烦扰,弃之于地,说:“吾将以为袜!”意思是说我将用这些绢帛做袜子。后人就以“袜材”戏称作画用的绢帛。一般来说,先秦时期流行皮袜子,汉代以后则大都穿布帛袜子了。
古人穿袜子主要是为了保暖。古代有臣下在冬季向君长进献袜子的习俗。曹植《冬至献袜颂表》中说:“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旧仪”即旧有的礼仪。儿媳妇在冬至这一天也要将亲手缝制的袜子献给公婆。北魏崔浩《女仪》中说:“近古妇常以冬至日进履袜于舅姑。”“舅姑”就是公婆。君长也在冬季向臣下赏赐袜子。《后汉书》中就有曹操在天寒之时向蔡文姬赏赐袜子的记载。袜子之所以要在冬天进献或赏赐,就是因为袜子是保暖用的,暑天是无须穿着的。正因袜子的作用是为了保暖,所以早期多用保暖性能较好的皮革制作。但皮革伸缩性能差,为了穿脱方便,皮袜子的筒部留有开口。但有了开口又容易散热,所以袜筒上又设计了带子,用来将筒口束紧。湖南长沙东郊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绢袜,其袜筒后部留有开口,开口处就有带子,这是因袭了皮袜的做法。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一双锦袜,已经没有开口和带子,跟今天的袜子没有区别。
古人席地而坐,进屋前要把鞋袜脱在门外,一般不能穿着鞋袜入室。《左传》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卫国国君宴请臣下,有个叫褚师声子的大夫穿着袜子登席,国君大怒。褚师声子赶紧解释说,他之所以不脱袜子是因为脚上有疮,让众人看了不舒服,这才免去了惩罚。直到五代时期富贵人家还有这样的讲究。五代时期有个叫李仁矩的官员,自恃皇帝对他的宠信,对其他官员傲慢无礼。有一回一位叫董璋的官员设宴请他,李仁矩推辞不去。董璋大怒,率兵闯入李仁矩的住地。李仁矩惊惶失措,史书中说他“不袜而靴走庭中”,意思是说没来得及穿袜子,光脚穿着靴子跑到庭中去迎接。看来这个李仁矩是个欺软怕硬的人。这表明五代时期仍然有室内脱袜赤足的习惯。
那么袜子为什么叫“袜”呢?汉代学者刘熙解释说:“袜,末也,在脚末也。”“袜”和“末”古代读音相近,刘熙的意思是说袜是因末端的“末”而得名的,因为袜子是穿在脚上,脚是人体的末端。需要说明的是“脚”最早是指小腿,并不是“足”的意思。刘熙的这一解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