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的解释|帽的意思|“帽”字的基本解释

帽的解释|帽的意思|“帽”字的基本解释

“冒”有“覆盖”和“帽子”的意义,“冒”字的上半部为“曰”,《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小儿及蛮夷头衣也。”所谓头衣就是包在头上的头巾,实际就是帽子,带巾字旁的“帽”字是后来才有的。

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叫“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才加冠,举行冠礼。但古代的冠,只是加在发髻上的一个罩子,很小,并不覆盖整个头顶,其样式和用途同后世的帽子大不相同。上古的冠,只有冠梁,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像个罩子一样,冠圈的两旁有两根小丝带,叫做“缨”,可以在脖子下面打结。根据冠梁数的多少来区别官阶的高低。例如唐代一至三品戴三梁冠,四五品戴两梁冠,六至九品官戴一梁冠。

古代帝王、诸侯及仕卿大夫所戴的帽子叫“冕”。冕的上面是一幅长方形的版,叫延;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的圆玉,叫做旒。天子有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宋以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所以常用“冕旒”代表帝王。

古代贵族所戴的一种比较尊贵的帽子叫“弁”。用白鹿皮做成。尖顶,类似后来的瓜皮帽。鹿皮各个缝合的地方,缀有一行行闪闪发光的小玉石,看上去像星星一样。

古代的老百姓没有财力也没有权力戴冠弁,只能戴巾。《玉篇》说:“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可见庶人的巾大概就是劳动时擦汗的布,也可以裹在头上当帽子用。直到汉代,庶人或隐士仍用头巾。很有点类似我们现在山西和陕西地方的农民包在头上的白毛巾。

还有一种头巾叫“幞头”。裹幞头时,两个巾角朝前系住发髻,其余两个巾角在脑后系一结,多余部分自然垂下。由于这种头巾一般是用黑色纱、罗制作,后面的下垂部分是软的,所以叫做软脚幞头。后来用铜、铁丝将软脚撑起来,就成为硬脚幞头。以后又将硬脚做成不同形状,翘成不同角度,于是出现了翘脚幞头、展脚幞头。宋代皇帝和官僚所戴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

清代官吏所戴的帽子叫“缨帽”。帽顶上有红缨子。又分暖帽和凉帽两种。

我们现在所戴的帽子的种类也有很多,比如有草帽、风帽、瓜皮帽、礼帽、柳条帽、睡帽、鸭舌帽等等。

根据《北史》记载:宗道晖喜欢戴一顶插着高翅的帽子,穿着大木鞋。州将第一次来临,宗道晖就戴着高帽子,穿着大木鞋前去晋见。抬起头,举着胳膊,拜了一拜,并说自己这身打扮意在表明自己的学识地位和三公一样高。后来“戴高帽”这个词语就转成了吹捧、奉承的意思。

清代学者俞樾讲了一段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到外地去,临走时向他的老师告别,老师对他说在外面做官不容易,要事事小心。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见人就送他一顶,人家就不会对我不满了。”老师一听,生气地说:“我们以正直之道对待人,何必那样做呢?”那人说:“世界上像老师您这样不爱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几个呢?”老师听了点头说:“你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那人从老师家出来后对人说:“我的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九十九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