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的解释|入的意思|“入”字的基本解释

入的解释|入的意思|“入”字的基本解释

“入”字的字形比较简单,《说文解字》在解释其字形时说,“像从上俱下也”,也就是说,“入”是象形字,像从上部一齐进入下面的样子。早在甲骨文中,“入”字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字形也和现在的“入”字差不多,写作这个样子“”。在其后的各个时期的文字中,“入”字的字形一直没有大的变化。

“入”字的本义和它的字形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示由外到内,也就是进入的意思。我们常用的“入门”、“入场”、“入口”等词中的“入”都表示这个意义。“入”字的本义也是它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个意义。大家熟知的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意思即是,不进入老虎洞,怎么捉得到小老虎呢?比喻如果怕担风险,不愿身历险境,不肯付出艰苦的努力,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还有“病从口入,祸从口出”、“长驱直入”、“入木三分”等,其中的“入”字,也都是取的它的本义。

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所谓“三过门而不入”,意思就是三次经过家门,但是都没有进去。传说上古尧帝的时候,天下洪水滔滔,淹没了山川大地,百姓流离失所。尧帝非常着急,他派了一个名为鲧的人来负责治理洪水。鲧采用“堵”的办法来治水,结果九年过去了,水患并未得以缓解,整个大地依然是哀鸿遍野。鲧的儿子禹接替治水工作以后,吸取了父亲的教训,转而采用疏导的方法,率领大家把堵塞的河道疏通,将洪水导入大海,结果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禹治水时不敢有半点的松懈,他在外面住了十三年,其间三次路过自家门口都没有进去,所以说他是“三过其门而不入”。这句话后来用以形容热心工作,公而忘私的精神。

“入”由进入的本义发展出了接纳、采纳的意思。《左传宣公二年》中:“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是说如果总是不采纳别人的进谏,就没有人会继续这样做。又引申出参与、加入的意思,比如“入学”、“入伍”等。“入”还进一步发展为名词,表示收入、进项的意思,成语“入不敷出”的意思是收入不够用来支出,其中的“入”字就是“收入”的意思。

“入”字也有契合、合乎的意义。唐代诗人朱庆馀有这样两句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意思是妻子梳妆完毕以后,小声地问自己的丈夫,我眉毛颜色的深浅,是不是合乎时尚呢?寥寥数语,就将一幅生动真实的古代闺房生活图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这里的“入”就是合乎的意思。

“入”还是古汉语四声之一。古汉语包括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入声字分别归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了。但在某些方言中,入声仍继续存在。

此外,我国过去还有“入赘”的说法。所谓“入赘”,就是“招女婿”,指男子结婚后住到女方家里,成为女方的家庭成员。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男子入赘后,必须改从妻姓,以后所生的子女也要从母姓,就好像是男人“嫁”到了女方一样,这是为了延续女方家庭香火的一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