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的解释|问的意思|“问”字的基本解释
“问”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问”字的字形源流看,字形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它的古今意义也没有什么变化。《说文解字》里把“问”解释为“讯也”,由此可知,“问”的本义是指有所不知而向别人发问以求得解答。所以,“问”字用“口”来表示意义范围,门表示读音。《尚书》中说:“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意思是说,爱好讯问,知识就充裕;只凭自己,闻见就狭小。不过问也要找清楚对象,不能犯“问道于盲”的错误。“问道于盲”是指向双目失明的人问路,比喻向一无所知的人求教。
如果发问者的态度生硬、严厉,那么“问”就含有审讯、追究的意思了。比如“问案”这个词就是审问案件的意思。《诗经·鲁颂》中“淑问如皋陶”这句话,是说善于审查、断理案件就像皋陶一样。皋陶是传说中东夷部落的首领。相传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官,后来又被禹选为继承人,因为早死而没有继位。又如“问罪”。古代两国交战,一方宣布对方罪状,加以谴责,以作为出兵进攻的理由,后来引申为严厉责问,像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兴师问罪”、“问罪之师”等等。
如果对某事加以强制性的干预,这时的“问”就表示干预,如过问、不闻不问等等。由干预的意思进而又引申为“命令”,如《左传·庄公八年》中有“期戍,公问不至”的话,意思是防守了一年,齐襄公的命令还不见传来。
“问”字由它的本义引申为“问候”、“慰问”的意思。如《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中写道:“庆多被病,或时不安,帝朝夕问讯,进膳药。”这里说的是,清河孝王刘庆经常生病,有时候焦躁不安,汉和帝早晚派人探视,送上膳药,所表现的关心很周到。成语“问安视膳”,讲的是古代儿子侍奉父母的礼节,每日一定要问安,每餐一定要在旁边。这个成语出自《礼记·文王世子》中,讲的是文王当世子的时候,每天三次到他父亲王季那里去请安。第一次是鸡叫头遍就穿好衣服,来到父王寝门外,问值班的内侍:“今天父王的一切都平安吧?”内侍回答:“一切平安。”听到这样的回答,文王就满脸喜色。第二次是中午,第三次是傍晚,请安的礼节都和第一次一样。如果王季的身体欠安,内侍就会向文王禀告。文王听说后,就满脸忧色,连走路都不能正常迈步。直到王季的饮食恢复到和原来一样,文王的神态才能恢复正常。每顿饭端上来时,文王一定要亲自察看饭菜冷热;每顿饭后餐具撤下去时,文王一定要问吃了多少。这就是“问安视膳”的故事来源。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问鼎”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庄王北伐,把军队驻扎在洛水这个地方,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遣公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就向公孙满问起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在夏周商三代时,都以九鼎为传国之宝。楚庄王问鼎,说明他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野心。后来,人们就以“问鼎”来比喻图谋夺取帝王权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