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的解释|辞的意思|“辞”字的基本解释

辞的解释|辞的意思|“辞”字的基本解释

辞的繁体字写作辭或辤。《说文解字》说:“辞,讼也。从罱(luàn)辛。罱辛犹理辜也。”辞字是由罱和辛会意。罱辛好比说治理罪过。罱是治理的意思。辛就是罪犯的意思。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说:“辞,今之口供。”辞的本义是关于狱讼的口供。《书·吕刑》中有“狱之两辞”,就是讼狱双方的口供。《周礼》中说:“听其狱讼,察其辞。”意思是,听讼断案,要查清辨明双方的陈述口供。汉代的狱官叫辞曹,即是辞的狱讼口供意义的佐证。但辞的这种意义早已从口语中消失,很少为人所知。

辞从诉讼引申有言辞、文辞、告辞等意义。《易经》中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寡,少。句中的辞就是言辞。言辞最基本的要求是达意。孔子说:“辞达而已矣。”如果辞不达意,就收不到交际和交流的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真实。《易经》中说:“修辞立其诚。”就是要说真话实话。言辞还要讲究文明,追求高雅。由辞组成的词语有很多,如辞色、辞令、义正辞严、严辞厉色等。古人忌讳多言,因为话说多了很容易失言。俗话说言多必失,就是这个道理。

《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句中的辞指文辞。由文辞的意义组成的词语有辞赋、辞藻、辞源等。辞还作为一种文体。如《楚辞》、汉武帝的《秋风辞》、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等。辞和诗一样,也是要讲究押韵的,属于韵文。

屈原《九歌》中说:“入不言兮出不辞。”意思是说,进门不吱声,出去也不招呼一声。句中的辞就是告辞、辞别的意思。《战国策》中“鲁仲连遂辞平原君而去”的辞,也是告辞的意思。辞引申又有离开的意思。李白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朝辞白帝,就是早晨坐船离开白帝城。

辞还有推辞、不接受的意思。《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意思是,我连死都不回避,一樽酒哪里值得推辞呢?苏轼诗:“日啖荔枝三百粒,不辞长作岭南人。”岭南是古代蛮荒之地,苏轼先是被贬惠州,后又贬琼州。意思是有美味的荔枝吃,即使长期被贬在岭南也不会推辞。今成语有万死不辞、不辞劳苦。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表示推辞、不接受的辞,《说文解字》写作辤,解释说“辤(辞),不受也”。其实辞与辤(辞)同源,实际上是一个字。古来极少有人用它。说到受辛,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即人们常说的绝妙好辞。据《世说新语》记载,曹操曾和杨修一道从曹娥碑下经过,看到碑的背面赫然刻着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臼(jiù)。曹操不解,请教杨修,杨修说:黄绢是色丝,合成绝字;幼妇是少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子,合成好字;臼臼用来受辛,合成辤(辞)字,所谓绝妙好辞。齑臼是捣姜蒜的器具,姜蒜辛辣,所以说受辛。这是一种高雅而含蓄的文字游戏,它也是方块汉字所特有的。

辞由推辞引申还有谦让的意思,古人叫辞让。《孟子》说:“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又说:“辞让之心,礼也。”辞让是一种文明人的礼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