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的解释|戏的意思|“戏”字的基本解释
“戏”是一个简化字,它的繁体字作“戲”。这是一个右形左声的形声字。它的本义据《说文解字》说,是一种兵器的名字。但《说文解字》又说:“戏,三军之偏也。”古代大国的军队一般都分为上中下三军,国君或者主帅带领中军,而上军和下军就都叫偏师。“三军之偏”就是指上军或下军。清代学者王筠也说:凡不是元帅带领的都叫偏师。“戏”的两个意义不同,到底哪一个是真正的本义,没有定论。
但不管它的真正的本义是什么,戏都和军队有关。所以军队中的一种比赛形式——角力也被称作“戏”。角力也好,角斗也好,都是一种比赛形式,并不是真的打起来。所以“戏”又有了游戏的意思。《三国演义》第一回就说:“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意思是刘备小时候,和乡村的小孩一起在树下玩耍。
游戏、玩耍、玩笑都是小范围的,如果把它扩大起来,就是各种歌舞、杂技的表演。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陪同鲁定公到齐国去,齐国的官员向齐景公请示,请演奏宫中的乐器。齐景公说:可以。一声令下,“倡优侏儒为戏而前”。意思是:那些演员和小矮人一边表演一边前进。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一种歌舞表演的形式,叫做“傩戏”。“傩”是古代民间驱除疫鬼的一种宗教仪式。在驱除这些害人的鬼魅时,嘴里要不断地发出“傩、傩、傩”的吆喝声。所以把这种活动叫做“傩戏”。演出傩戏要带上假面具,假面具上画上各种凶恶吓人的嘴脸,用来震慑鬼魅,把他们赶跑。中国民间的傩戏,现在比较集中地保存在贵州、江西、湖南、安徽四省。
百戏,原称“角抵”。初步形成于战国时期,到汉朝才大大兴盛起来。这里既有来自军队的角斗,也有来自民间的各种杂耍。汉武帝出于军事和政治斗争的需要,两度派张骞出使西域各国。就在张骞第二次出使归来后,西域各国使者相继来到汉朝,并带来了各种杂技艺人。元封三年春天,各国使节云集长安,汉武帝为炫耀武力而举办了声势浩大的“百戏”演出,轰动了方圆三百里的群众,也使各国使臣大为震惊,交口称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政治效果。从此,一年一度官办的“百戏”就成为定例。“百戏”集秦汉表演艺术的大成,包括了当时所有能罗致到的中外技艺。
在古代,艺术形式比较少,也比较单调,若干种艺术形式用一个“戏”字就可以概括了。而现在,艺术形式众多,根据1959年统计,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共约三百六十余种,所以现在的“戏”字主要指的是戏剧。
对于戏剧,如果按照作品的类型来划分,可以分为悲剧、喜剧、正剧;如果按照作品的题材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等等。
戏剧品种影响最大的要算是京剧。在地方戏曲剧种中,安徽的黄梅戏也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因为它的曲调是由湖北的黄梅传入的,所以也叫黄梅调。
皮影戏。大约开始于宋代。艺人操纵影人在光源和屏幕之间,做出种种动作,屏幕上就见到了彩色的影人的生动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