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的解释|辰的意思|“辰”字的基本解释

辰的解释|辰的意思|“辰”字的基本解释

“辰”是一个象形字。中国现代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说:“辰”的甲骨文写法像用手振岩石的样子,是“振动”之“振”的最初写法。周谷城先生在《古史零证》中也说:“‘辰’字就形体而言,正像人在崖下凿石之状。《说文解字》说:“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震,民农时也。物皆生。”意思是:“辰”就是“震”,到了农历三月,阳气发动,雷声阵阵,正是农民种地的季节,万物都开始蓬勃地生长。可见,“辰”的本义应该是敲击岩石,但这种意义在古代文献中已经找不到使用的例子了。

“辰”在古代文献中最基本的意义是地支的第五位。近年来一些学者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寻找线索,认为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是古人对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的描绘。十个天干的产生和十个太阳的传说有关。古人想象天上有十个太阳轮流出没,它们值日一周就是十天,叫做“一旬”,“旬”的意思就是“循”,也就是循环往复。为了区别这十个太阳,分别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命名它们,这就是天干。同样,十二个地支是用来描绘月亮的运行周期的。古人把月亮从盈到虚的变化看做是一个生命从生到死的过程。农历每年有十二个月,天上也就有十二个月亮轮流值班,这十二个月亮分别被命名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样十二个地支就产生了。而“辰”正是第五位。

在民间,人们给十二个地支分别配上动物的形象,说起来更为生动活泼。这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等等。“辰”正好和“龙”相配。

用干支来纪一天之内的时间,大约起源于汉武帝太初年间。方法是:把一天分成十二个时段,用干支来记录它。具体分法是:从夜间23点到1点为子时,所以有“子夜”的说法……;5点到7点为卯时;所以上班报到有“点卯”的说法;以下依此类推。每一个时段就叫一个“时辰”。后来又把一个时辰分为两半,每一半叫做一个“小时辰”,简称“小时”。我们现在计算时间所用的单位“小时”,就是这样演化来的。《水浒传》描写鲁达拳打镇关西之后说,鲁提辖拿了一条凳子,在店里又坐了“两个时辰”。这“两个时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四个小时。

除了用干支纪日之外,“辰”还单独使用,泛指某些特殊的日子。比如说“生辰”就是生日;“诞辰”也是指生日,但是多用在名人、伟人身上;“寿辰”也是指生日,但是多用在老年人身上;“忌辰”是指先辈去世的日子,民间风俗在这一天要禁止宴会或娱乐活动,也就是忌讳从事这些活动,所以叫“忌辰”。

“辰”又是天上的星宿名。“辰星”就是地球的五大行星之一水星;“北辰”就是北极星。晋朝的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说:如果在云梦地区迷了路,必须有指南的工具才能找到出去的路;如果在大海中航行,必须抬头看天找到北极星才能安全地返回。《论语》里说:“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北极星位居北方的中央,其余的群星都环绕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