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的解释|苔的意思|“苔”字的基本解释
“苔”是一种隐花植物,根、茎、叶区别不明显,有青、绿、紫等颜色,多生于阴湿地方,紧贴地面,所以又叫地衣;还有水生的,叫水衣。
藓和苔属于同类植物,生长特点和习性也相同,所以,“苔”与“藓”常常连用互相指代,“苔衣”就泛指“苔藓”。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道:苔衣共有五类:生长在石头上的叫乌韭,也就是黑色的韭菜,生长在屋瓦上的叫瓦松,生长在墙上的叫马鬃,生长在山上的叫卷柏,生长在水中的叫(tán),是一种水草名。由此可见,“苔藓”的种类确实很多。
“苔”有不同的颜色和形状,由此派生出许多词语。例如,“苔钱”又名“绿钱”,形容圆形的苔藓像钱一样;“苔阶”,指生有苔藓的石阶;“苔茵”,指青苔满布如同绿茵茵的席子铺在地上;“苔锦”,是形容苔藓丛生好像锦绣铺地一般。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诗这样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空荡荡的山林里不见人影,只听见人说话的声音。落日的余晖照射进森林里,又照射在青青的绿苔上,使傍晚的山林更加幽静。
由苔构成的词,在古诗文里常常用来描写寂寞、荒凉、破败的景象。例如,南朝时期,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在《文选·沈约》这首诗中说:“宾阶绿钱满,客位紫苔生。”这两句诗形容宾客极为稀少。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散文《陋室铭》里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句话是说,台阶上长出了绿色的青苔,青青的草色映入门帘。形容门前车马稀,室中来人少,居住的地方十分寂寞。南唐诗人李中在一首诗里说:“辍棹因过古梵宫,荒凉门径锁苔茸。”意思是说,船停下来是因为要过古寺,只见寺门前的道路荒芜,满地苔茸,可见古寺非常荒凉破败。
“苔”的生命力很强,只要是阴湿的地方都可以生长,有的还生长在树上。尤其是有一种梅树,枝干上长满苔藓,人们就叫它“苔梅”。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里记载:古梅会稽最多……它的枝干弯弯曲曲,长满绿色苔藓,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有的有几寸长。微风吹来,苍绿色的苔丝随风飘动,非常好玩。
苔也有经济价值。“水苔”晒干成脯叫“苔脯”;紫堇菜又叫“苔菜”,都可以食用。
“苔”的最大用途是可以造纸。当然不是所有的“苔”都能造纸,只有“水苔”可以。古代有一种叫“笞笺”的纸,就是由“水苔”制成的,也叫“苔纸”。因为苔纸纹理倾斜,所以又叫“侧理纸”。宋代诗人陆游的《破阵子》里有这样两句诗:“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意思是说,闲暇时候漫步在小溪边,耳听着近处菱中的虫鸣和远处炊烟外的声音,把吟得的诗句写在苔纸上。
“苔”又读作tāi,但只有一个词,这就是“舌苔”。“舌苔”是中医学名词,指长在人的舌头上面的一层苔状物,观察它的颜色可以帮助诊断病症,如苔白属寒、苔黄属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