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的解释|笑的意思|“笑”字的基本解释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关于“笑”字,有许多的故事。
“笑”字字形至今仍有一段公案悬而未决。历代的文字学家在讨论它最初形态的时候,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古人造“笑”字的时候是和“夭”有关还是和“犬”有关。
有一个文字学家唐玄度在他的《九经字样》中认为,是先有上面是“竹”字下面是“夭”的“笑”,后有上面是“竹”下面是“犬”。后来也有许多人同意这种看法,认为“笑”字是由“竹”和“夭”构成的。有人在解释其理由的时候说,“竹”在古代是乐器的意思,人因为听到音乐而高兴。那么“笑”又为什么从“夭”呢?他们解释道:“竹子在风吹过来之后,它们的身体便夭屈得好像是人在笑的样子。”从此以后人们便把“笑”字写成今天我们用的这个“笑”字的样子。清代的大学问家段玉裁则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改“”为“笑”,只是为了能够解释这个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但为什么要使笑和“犬”发生关系呢,段玉裁也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于是便成了悬案。
“笑”是人在高兴时的一种表情。围绕这个“笑”字,在中国的历史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而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西周末年周幽王的爱妃褒姒“倾国一笑”的故事。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周幽王宠爱的妃子褒姒不爱笑,周幽王为了能让她笑一笑,便下令点起征召各路诸侯前来勤王抗敌的烽火。当褒姒看到诸侯们带着军队受骗而来,蜂拥而至的盛况,不禁笑了起来,周幽王也很高兴,于是几次下令点起烽火,来换取褒姒的笑声。诸侯们在几次上当受骗后便不再把周幽王的烽火当成一回事,再也没有人来了。不久,周王朝西部的少数民族犬戎族向周王朝发动战争时,周幽王则是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最终落了个国破人亡的下场。
“笑”除了代表个人情绪之外,还代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喜笑颜开”、“谈笑风生”等词语便是这个意思,发展到后来便有人用与“笑”有关的词语来形容那些表面和善而实际上严厉或阴险的人。“笑面虎”、“笑里藏刀”等词语便由此而来。“笑面虎”的故事来自宋朝人王公衮。书上记载说,王公衮的祖坟被守墓的人挖掘了,事情被发现之后,守墓人被官府惩罚,并责令他去王公衮的家里认罪。王公衮不动声色,先是摆酒来招待他,后即拔出佩剑杀了这个守墓人。在周围人的印象中,王公衮平常待人和善,与人交往时有说有笑,这件事之后,人们便称呼他为“笑面虎”。这个词语与“笑里藏刀”一样,都是形容表面常带笑容而实际上心地狠毒的人。如唐朝时候有个人叫李义府,历史上记载,此人为人外表温和恭敬,但凡是有人与他作对时,他一定会竭尽其全力,用尽其手段来陷害别人。当时的人称他为“笑里藏刀”。
“笑”由高兴的意思又引申出了讥笑、嘲笑的意思,如成语“五十步笑百步”中的“笑”。这两个意思直到今天的普通话中仍被普遍地使用,没有太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