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的解释|狐的意思|“狐”字的基本解释

狐的解释|狐的意思|“狐”字的基本解释

“狐”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存在了,其字形可以看做是动物的早期形状。小篆的左边像一条犬,表示狐是属于犬一类的动物。传说狐狸死的时候,头要向着狐穴。成语“狐死首丘”就是由此而来。丘是狐穴的所在之处。狐狸死时,头还不忘向着狐穴,有不忘本之义。因此“狐死首丘”又用来比喻不忘本,还用来比喻对故乡的思念。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被流放后,用“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来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狐狸的毛皮极为珍贵,尤其是腋下的毛皮。《史记·赵世家》中就有“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的说法。一只狐狸的腋下毛皮很小,一件衣服需要许多只狐狸腋下的毛皮才能制成。《慎子·知忠》里就说一件纯粹洁白的裘衣,决非是一只狐狸皮所能制成。“集腋成裘”这个成语就是出在这里。后人用这个成语来形容积少成多。狐狸腋下的毛皮颜色是白色,因此又称这种毛皮为“狐白”。

狐狸性情多疑。狐冰这个词,是说狐狸冬天过河要先听一下河冰下面有没有流水声,然后才敢过河,后来人们就用“狐冰”来形容坚硬的河冰。车马冬天过河,要等到有狐狸过了河,才开始过。成语“狐听之声”就是指河冰下流水的声音。由狐狸性情多疑而发展来的一个词语叫“狐疑”。狐疑的一个意义是怀疑、猜疑。《汉书·文帝纪》中记载:大臣们诛杀了吕后及其党羽,迎接汉文帝去当皇帝。文帝刚听说时,感到“狐疑”,怀疑此事是真是假,猜疑其中是否有诈。“狐疑”还有犹豫的意思。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饮酒》诗中说道:“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其中的“狐疑”就是犹豫的意思。

狐狸不光性情多疑,而且狡猾。狡猾得能欺骗住百兽之王老虎,利用老虎的威势吓走了百兽。这就是“狐假虎威”的故事。故事说:一只老虎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狐狸。正当老虎张开大口准备吃掉狐狸时,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说:“你不能吃掉我,因为天帝让我当百兽的长官。今天你如果吃了我,就是违反天帝的命令。如果你不相信,我在前面走,你在后面走,你看看百兽见了我哪个不逃走。”老虎同意了,就与狐狸一块走。林中的野兽见了都吓得纷纷逃窜。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走,还以为是它们害怕狐狸呢。后来,“狐假虎威”比喻仰仗别人的威势来欺压人。狐狸狡猾奸诈,“狐狸”两个字连用就比喻奸诈凶恶,如人们常用“真是一条老狐狸”来形容那种狡猾的人。狐狸虽然狡猾奸诈,但所作坏事总有败露之时。所以,人们就用“狐狸露出了尾巴”来比喻坏人的本来面目或迷惑、欺骗人的罪证已逐渐显露。

在封建时代,神话、童话中常常借用狐狸的修炼成仙,来比喻人世间那些连凶恶奸诈的狐狸都不如的人,清代白话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写了许多狐仙的故事,以此来讽喻当时的社会现实。现在人们常说的“狐狸精”是用来比喻妖冶淫荡的女子,或比喻狡猾奸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