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的解释|悟的意思|“悟”字的基本解释

悟的解释|悟的意思|“悟”字的基本解释

“悟”字是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右边的“吾”是表示读音的声符,左边的“心”是表示意义的形符。《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悟,觉也。”也就是说,“悟”的本义就是觉醒。

“悟”的这种字义表示的是人的一种认识过程,即由迷惑而清醒、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的认识过程。晋代末年有个大文学家叫陶渊明,他蔑视豪强权贵,耻于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田,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文中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意思是,醒悟到过去出仕做官的错误已不能改正,但现在辞官而归还不算晚。句中的“悟”就当恍然大悟的“悟”讲。“悟”作为一种认识过程,还有其他的含义。《荀子·成相》中说:“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意思是说如果再不醒悟,再不知道这样做的危害,就会迷失方向而上下颠倒。句中的“悟”就当执迷不悟的悟讲。唐代韩愈的《与陈给事书》:“今则释然悟幡然悔。”“释然悟幡然悔”就是幡然悔悟,形容很快认识到过错而彻底悔改醒悟。

“悟”的觉醒的意义,不仅可以用于“觉悟”,以表示一种认识过程,而且还可用于“领悟”,表示一种思维方式。《玉篇·心部》中说:“悟,心解也。”所谓“心解”,就是通过内省体会的方式来领悟和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历来注重内向思维和直觉思维,它特别注重在特殊、具体的感受中,从整体上去体悟人生和认识规律。

“顿悟”本是佛教禅宗用语,原指在刹那间突然领悟到佛教的真谛。其实,这种所谓的顿悟、灵感,更多地出现在哲学认知、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之中。顿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从潜意识中突然爆发出来的思维飞跃。三国时期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很高兴,带着他的儿子曹冲和其他官员一同去看大象。人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曹操说:“谁有办法把这头象称一称呢?”有人说:“这得造一杆巨大的秤。”有人说:“即使有了大秤也不行,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秤举起来呢?”这时候,只有七岁的曹冲灵机一动站出来说:“我有个好办法。我们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往下沉多少,再沿着水面在船舷上划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我们称一称石头的重量。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用这个方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曹冲称象的故事就是“顿悟”的结果。

中国古代哲学不仅重视这种豁然贯通的顿悟,而且强调顿悟的爆发是以日积月累的渐悟为基础的。唐代诗人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读书破万卷”的功夫,就没有“下笔如有神”的灵感。可见,顿悟这种创造性思维,是依靠平时的长期积累。

总之,“悟”的本义就是觉醒,既可用于“觉悟”以表示一种认识过程,也可用于“领悟”以表示一种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