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的解释|履的意思|“履”字的基本解释
人类的双脚在行走时会磨破,在寒冷的冬天会被冻伤,聪明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明了鞋子。在中国原始社会的遗存里,常常发现草编鞋子的痕迹。人类社会经历了渔猎阶段,那时的人们利用猎获的野兽皮制作鞋子。古人常用草、麻、葛等编制鞋子,一边编,一边砸,使它变得既柔软又结实。这种鞋子防滑、透气,直到今天还有人穿。
最早的鞋类的总名叫屦。那时的履是一个动词,是行走、踩踏的意思。《诗经·魏风·葛屦》里写道“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是说用葛草缠绕在一起编成的鞋子,踩踏在冰霜上。《诗经·小雅》中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句子。如履薄冰,意思是好像行走在薄薄的冰上,比喻很恐惧很谨慎。如履薄冰以后变成了成语,我们今天还常常使用。成语履险如夷的履也是行走的意思。
履字,在金文中左下部是表示脚的符号,左上部的符号表示船,它用来比喻鞋子的形状。因为古代鞋子的前部比较大,鞋头常露在外面,所以古文履字的右部有表示头的符号。小篆履的写法和古文不太一样,我们现在使用的履字,写法与小篆基本相同。履成为鞋子的通称,是在汉代以后。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就把履解释成鞋子。
《韩非子》这部书中讲了一个郑人买履的故事:有一个郑国人要买鞋,就在家里量好了脚的尺寸。到了市场上,却发现量好的尺寸忘记带了。于是,他就回家去取尺寸。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结果鞋子没有买到。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子的大小,他说他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后来,人们就用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如果一个人太不灵活,不知道变通,有时候就会什么事也做不成。
汉语中还有一个成语叫削足适履,意思是脚大鞋小,为了穿上鞋就把脚削小了,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的条件,或者不顾具体的情况生搬硬套。
我们常说的西装革履,革履是指皮鞋。
履还可表示脚步,如步履艰难,意思是每迈出一步都很困难。
履从名词鞋引申为动词穿鞋。在《史记·留侯世家》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老人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捡起来,然后说:“履我!”意思是替我穿上。张良虽不愿意,但已经为他捡上来了鞋子,于是,就跪在地上替他穿上。
履从行走、踩踏的意义,又引申出领土、疆界的意思。《左传·僖公四年》中说,齐桓公攻打楚国,楚王不明白两国相距很远,齐国为什么要入侵楚国。齐国的管仲回答说:“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他的意思是说,周天子赐给齐国先君姜太公管辖的范围是很大的,齐国有权讨伐楚国。
履从行走、踩踏意义又引申出经历的意思。履历指亲身经历过,又指人的资格和经历。现在,履历专指个人的经历。履历表是指记录个人经历的表格。
履还有实行、执行的意思,如履行义务、履行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