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的解释|剑的意思|“剑”字的基本解释

剑的解释|剑的意思|“剑”字的基本解释

在古代,“剑”是人们随身携带的一种防身武器,通常是用青铜或铁制成的。金文的“剑”字左边是一个“金”字,右边的部分表示读音。剑有刃,而且是两边有刃,所以,小篆的“剑”字右部就是一个“刃”字。

中国制作金属武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剑的制作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著名的越王句践剑是古代青铜器中的一件珍品,保存完好,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仍然闪闪发光,锋利无比。

《吕氏春秋·察今》中说过一个“刻舟求剑”的故事:楚国有一个人在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边剑落的地方刻上了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这就是“刻舟求剑”成语的出处。

剑也指剑术。《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意思是,项羽年少时不愿写字、认字,也不想学剑习武。这里的“学剑”,就是学习剑术。剑术在中国历史悠久,剑术理论是最早的武术理论。春秋战国时期,斗剑之风盛行,人们把习武论剑看成是一种内可治身,外可应变的修养之道。那时还出现了职业的剑士,剑术精湛的人叫剑客,剑术精湛的侠士称剑侠。《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意思是,荆轲经过榆次,和另一位武士盖聂探讨剑术。可能他们的观点出现了分歧,竟然争得怒目相对。可见当时人们对剑术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戏曲中和小说中常提到“尚方宝剑”。“尚方”也写作“上方”,是制作或储存御用刀剑等器物的官署。“尚方宝剑”就是指皇帝用的剑,如授给亲信大臣,他们就有权先斩后奏。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召来项庄,让他以舞剑助兴为名,趁势把刘邦杀死。张良见情况危急,到门外找樊哙,樊哙问他今天的情况怎么样。张良说:“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樊哙于是带剑闯入宴会厅,刘邦借机逃离。“沛公”就是刘邦。“项庄舞剑”后来指一个人的言语、行动暗藏着其他的意图。

剑是一种锐利的武器,在成语中“剑”常常含有“尖利、锋利”之类的比喻义。如“唇枪舌剑”,是说唇像枪一样,舌像剑一样,形容言辞锋利、争辩激烈。“风刀霜剑”是说寒风像刀子,霜像剑一样刺人的皮肤,形容气候异常寒冷,也用来比喻环境的险恶。

唐朝宰相李林甫妒贤忌能,为人很阴险。跟别人相处时,表面上显得很亲密,心里却在盘算着如何陷害别人。当时就有人说他“口有蜜,腹有剑”。以后人们就用“口蜜腹剑”比喻嘴甜内心却阴险。

“剑”还可指“形状像剑的”,如“剑麻”、“剑兰”,都是叶子形状像剑的植物。人的眉毛笔直,就叫“剑眉”。位于四川北部的剑门山,也是因为形似剑门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