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解释|书的意思|“书”字的基本解释
“书”字的早期字形中,都有一只手握着笔的形状,因此它的本义就是“写”的意思,而引申出来的字义,比如书籍、书信、书法、文书等等,在古代也都出自笔下。
显然,笔是随着文字的诞生而出现的,这是人类从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人类文明的初期,由于社会生活的简单和原始,需要写下的文字十分有限,使用木棍、石块、刀子、绳子这些日常用具已经足够。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复杂,需要记录、传播、保存的信息大量增加,这时专门用来写字的笔就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作为这些文字信息的承载物——书籍便应运而生;当人们使用文字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抒发情感、交流智慧、记录经验……的时候,人类文明就登上了一个平台,可以开始起飞了。
作为一个热爱诗歌和历史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使用书籍。据文献记载,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经有了国家图书馆,当时称作“藏室”。《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就曾经担任过“周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负责人。《史记》中还有孔子曾专程到这里向老子学习周礼的记载。
实际上,当时使用书籍的人,已经不限于这些大学者。由于周代高度发展的礼乐文化,贵族子弟都必须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君子”的文化修养开始成为社会崇尚的对象。中国古代对有教养的人的基本要求——知书达礼,正是从这个文化起飞的时代开始的。
随着文明的进步,国家对于知识的垄断被打破,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活跃局面,私人讲学、私人写书、私人藏书都使得书籍的使用更为普及。由于这时用帛,也就是丝织品制作的书还十分罕见,大量的书籍都是用竹片或是木片制成的;写上文字的竹片称为“简”,木片则称“牍”,把一片片简或是牍用绳子编连起来,就成为“策”,也就是当时的书。
由于这种书的体积十分庞大,所以书的数量常用“车”来计算。在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有一派注重语言和思维的“名家”,它的代表人物惠施经常与道家的庄子辩论。《庄子·天下篇》中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意思时说惠施善于辩论,是因为他有五车书。后来形容学识渊博的成语“学富五车”就出自这里。
《史记·滑稽列传》曾记录了这样一件趣事:汉武帝有一位能说会道的宠臣东方朔,有一次他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书信,由于用的是木片制的“奏牍”,结果派了两个健壮的卫士才勉强抬进宫中。汉武帝时代是一个文化复兴的时代。汉武帝接受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教训,在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之后,开始大力进行文化建设。他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征集图书,结果使长安城中“书籍如丘山”。堆积如山的书籍,一方面表明了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也正是在呼唤着更为轻便的书籍。文明的进步期待着改变历史的创造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