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的解释|丞的意思|“丞”字的基本解释

丞的解释|丞的意思|“丞”字的基本解释

“丞”字在甲骨文中像是一个人掉进了陷阱里,而另一个人在上面拯救他。事实上,“丞”是拯救的“拯”字最早的写法,本义是“拯救”。不过,古代文献中的“丞”字,用得最多、最早的意义是“辅佐”,也就是“丞”字的引申义。《吕氏春秋·介立》篇中说:“有龙于飞,周徧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意思是:一条龙在天上飞,飞遍天下,五条蛇跟随着它,作为它的辅佐。“丞”、“辅”连用,表明它们是一对同义词。

“丞”字在古代文献中使用得最多的是官名。“丞相”这个官职,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高官吏,在战国时期,由秦国最先设置。秦朝以后,有的朝代有时也称“相国”、“宰相”、“大司徒”。对于文武百官来说,丞相是首长;对于皇帝来说,丞相也是个副职、助手。因为“丞相”的“丞”也是“辅佐”的意思。不过他不是辅佐别人,而是辅佐皇帝,帮助皇帝日理万机。

皇帝对自己的助手丞相是十分尊重的。任命丞相的时候,皇帝要亲自临朝;丞相参见皇帝的时候,皇帝要站起来迎接;丞相如果有病,皇帝要亲自去慰问,还要派人送医送药;如果丞相死了,皇帝要亲自去吊唁,赏赐钱财、棺材和埋葬的土地。

汉朝初年,丞相的权力很大。丞相有所请求,皇帝没有不答应的。丞相如果对皇帝的命令有不同意见,可以当面争论,也可以拒不执行。据《史记》记载,刘邦的妻子吕后想封吕氏兄弟为王,结果遭到了丞相王陵的当面抵制;汉哀帝想要加封董贤的食邑二千户,结果丞相王嘉把皇帝的诏书原封不动地退还给皇帝,拒不执行。

丞相权力很大,但是责任也很重大。汉成帝在位的时候,有一次,天象发生了变化。古人迷信,认为这是上天对天子所犯错误的警告。为了向上天谢罪,皇帝就要想办法恕罪,但天子不能自己惩罚自己,于是,这惩罚就得由丞相承担,这就迫使当时的丞相翟方进自杀。

因为丞相的地位很尊贵,所以又形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丞相不能被侮辱,如果丞相犯了罪,不能被逮捕,也不能被审问。按照惯例,一旦皇帝认为丞相有罪,丞相必须自杀。汉哀帝时期,皇帝派使者到丞相王嘉的府上,要王嘉到司法部门去接受审讯。使者刚到相府,相府的主管立刻调好毒药,劝王嘉饮药自杀。并说:丞相不能自己到司法部门陈述冤枉,这已经是惯例,您应当自杀。

由于丞相权力很大,所以常常使得皇帝很不放心。汉武帝以后,大臣们所上的奏章,都归尚书掌管,丞相的权力逐渐缩小,不过还保留着百官之长的形式。汉昭帝时期,大将军霍光为尚书,总理朝政。朝廷的大事小事,都由霍光决定。但是在重大事情决定之后,形式上还要由丞相杨敞领衔上奏。

最下一级的“丞”就是县丞。县丞是县令的辅佐之官。著名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曾经作过长兴县的县丞。当然像吴承恩这样有才能的县丞是比较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