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的解释|餐的意思|“餐”字的基本解释
“餐”下面的“食”表明它的本义和食物有关;上面的部分表明它的读音。《说文解字》说:“餐,吞也。”这表明,“餐”的本义就是“吃”,是个动词。
由动词“餐”可以组成一系列的动词性词语。比如:为了庆祝或联欢,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叫“聚餐”或“会餐”;带着食物到野外去吃,别有一番风味,叫做“野餐”。《儒林外史》第一回这样写道:“王冕一路风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径来到山东济南府地方。”这里的“风餐露宿”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风地里吃饭,在露天里睡觉。形容生活条件和环境非常艰苦。
由吃的意思引申,“餐”也指吃的东西,也就是饭食。饭食有荤和素两大类。“素”与“荤”是相对的,词语“素餐”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意思是不含肉类的饭食,《诗经·魏风·伐檀》中有这样的诗句:“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里的“素餐”,就是指用蔬菜、瓜果所做的不含肉类的菜肴。唐代诗人李绅所写的家喻户晓的《悯农》诗,最后两句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里的“餐”就是指“饭食”,是名词。“素餐”的另一个意思是指“白吃闲饭”或“无功受禄”。成语“尸位素餐”中的“素餐”,就是“白吃闲饭”或“无功受禄”的意思。这显然是一个贬义词。这个成语来源于上古时期的一种尸祭民俗,当时并没有贬义。“尸”并不是指死人的尸体,而是按一定条件,选一个人出来,男女均可,让这个人在祭祀仪式中代表鬼神或死去的祖先。人们祭拜这个人,就相当于祭拜鬼神,并且献食物和酒给他吃喝,一直到他吃饱喝足为止。这个人就叫做“尸”。祭祀仪式结束以后,这个人就和平常人一样,不再具有“尸”的神圣身份。到了战国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以人代神变成了以物代神,也就是不再用人装扮成鬼神,而是用一块木牌来充当灵位,象征死去的祖先。由于“尸”曾经是神的象征,有资格坐在庙堂中,占着庙堂的位置,接受献上来的食物,大吃大喝。所以,“尸位素餐”这个成语就被后人用来讽刺那些虽然占有一定的职位,但是并不办实事,无功受禄,白吃白喝的人。
由名词“餐”又可以组成一系列的词语。比如:西洋式的饭食叫做“西餐”,中国式的饭菜就叫“中餐”。供人们吃饭用的大房间叫做“餐厅”;火车上供人们吃饭的地方叫“餐车”;吃饭时放在膝盖上或放在胸前的布巾叫做“餐巾”;吃饭的用具,如碗、筷、杯、碟等等叫做“餐具”。
最近几年,由于餐饮业的繁荣,商家又推出了“自助餐”和“套餐”的名目。所谓自助餐,就是交出一定数量的钱,就可以在各种菜肴之间任意选择,数量、品种都没有限制。所谓“套餐”,就是商家在主食、副食、汤类饮料的各个品种和数量之间进行搭配,有荤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