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解释|道的意思|“道”字的基本解释
《说文解字》对道的解释是:“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道的本义是道路,而且是一条直路,不是四通八达的路。四通八达的路称衢。《诗经》中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意思是,大路平坦如磨石,笔直又像箭一样。成语道听途说,出自《论语》:“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意思是,孔子说:把路上听来的话四处传播,这种品德应该去掉。成语道路以目,出自《国语》的“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这句话。意思是说,人们在路上相遇,不敢交谈,只是彼此用眼睛互相看看,形容统治阶级的暴虐。
道由道路的意义引申为规律、道理、学说、思想、主张等。《庄子》中有“臣之所好者道也”。意思是,我探寻的是事物的规律。这里的道是规律。《论语》中有“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晨得知真理,晚上死去也没有什么。这里的道,是真理。成语尊师重道的道是应该遵循的道理。志同道合的道是理想、志趣。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则小故事:南北朝时,梁王、赵王都是皇室的近亲,是当时有钱有势的人物。中书令裴楷每年都要两位王爷从所收租金中拿出几百万钱,用来救济贫困的亲戚。有人讽刺说:为什么要用向别人乞讨来的钱行施恩惠呢?裴楷说: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意思是,使有钱的人受点损失,来补救贫苦的人,这是上天的主张。这里的道是主张、意志。天道也就是自然规律。
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重视道。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文艺理论家刘勰作《文心雕龙》,其中第一篇就是《原道》。这里的原是推究其本原的意思。这篇文章探讨了文学与道的关系,提出文原于道的观点。他的所谓道就是客观规律。他认为一切思想意识,一切学术文化,都来自客观存在,文学创作也不例外。这个观点是很了不起的。到了公元8世纪的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写了一篇《原道》。他继承儒家的传统观点,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文是文学的形式,即艺术性。道是内容,即思想性。就是说文学的形式就是为了表达其思想内容。
道又引申为方法、办法。成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出自宋朝朱熹的《中庸集注》,意思是,用那人对付别人的方法,回过头来对付那个人。这里的道是方法。反其道而行之,是说采取相反的办法行事。这里的道是办法。
道的意义用作说、讲是假借义。《孟子》中有一段对话:“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意思是说,孔子的学生们是不谈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不曾听到过。这里的道是谈论。津津乐道指兴趣浓厚地谈论。
先秦诸子百家中有道家,崇尚老庄学说,以虚无为本。魏晋以后有道教,奉太上老君为教祖,其信徒称道士或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