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度人
相传,织女是一个聪明漂亮、心灵手巧的仙女,她与牛郎私自相爱,结果被王母娘娘“棒打鸳鸯”,经过不断抗争,才争取到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和牛郎在银河的鹊桥上相会的权利。每到这天晚上,凡间的妇女便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她那样有一双灵巧的手,有一颗聪慧的心,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从此,“七夕”就成了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唐朝有个叫郑采娘的女子,每年七夕都要向织女乞巧。这年七夕又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采娘设案焚香,独自进行祭拜仪式。不一会儿,她似乎听到空中有什么动静,不由瞪大眼睛,只见一列华丽的车辆,遮住了天空。在中间那辆最精致的车上,坐着一位仪态高雅的女人,穿着彩霞似的轻柔衣裳。她走下车来,面带微笑地说:“我就是织女,你要祈求什么福气呢?”
采娘见织女亲自询问自己的需求,非常高兴,连忙跪在地上,激动地说:“我希望有一双巧手。”于是,织女就拿出一根长一寸左右的金针,放到采娘手里,并叮嘱说:“你把金针别在裙子里。三天之内,自己一人呆在一间屋子内,不要说话。”采娘连连叩谢,等她抬头时,发现天边空荡荡的,车辆、仙女全都不见了。这一切真像是一场梦啊!采娘揉了揉眼,当她看到自己手上的金针时,才明白一切都是真的。于是,她朝天空又拜了几拜。一连三天,采娘都非常谨慎地按织女的叮嘱去做了。三天后,采娘走出屋子,开始织布绣花,飞针走线,果然手巧无比。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听说这个神话传说后,大发感慨,写了首诗。诗云:“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说的是刺绣工艺的高超技巧与针法,定要秘而不传。但是,综观元好问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一直在“金针度人”,启迪后学。元好问是金朝最有成就的文史学家。他学识渊博,著述丰富,援引后进,为官清正,在金元文坛上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即使到了明清时期,能与他相提并论的学者也寥寥无几,他的学生、师友及后人尊称他为“一代宗匠”。
金哀宗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问立即向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四个中原名士,请耶律楚材加以保护并任用。而元好问教育或指导文坛名人如郝经、王恽、王思廉、孟琪等人的事迹,尤其是他对剧作家白朴的教育与关爱一直传为文坛佳话。据说,白朴之所以能成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与元好问“金针度人”是分不开的。
——《论诗》
【故事启示】 织女“金针度人”,使得郑采娘拥有了一双巧手;元好问“金针度人”,启迪后生,为后辈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具有“金针度人”的心胸,将自己所知倾囊相授,多多与他人交流,在互相的切磋中更上一层楼。
【成语释义】 把金针给人。比喻把某种技艺的秘法、诀窍传授给别人。金针,高超的技艺;度,通“渡”,越过,引申为传授。
【活用例句】 她是个闻名全国的师奶级演员,但非常乐意扶助年轻人,经常有~之举,把自己的表演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
【近义】 诲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