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高气扬》出处与译文翻译,成语故事《趾高气扬》意思解读

趾高气扬

春秋时期,楚国掌管军政的莫敖屈瑕,率军在郧国的城邑蒲骚(今应城西北)与郧、随、蓼等诸侯国的联军作战。由于对方盟国众多,气势盛大,屈瑕非常恐慌。于是,他准备请求楚王增派军队。将军斗廉反对这样做,斗廉认为,敌方盟国虽多,但人心不齐,斗志不坚,只要打败郧国,整个盟国就会分崩离析。他建议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骚。屈瑕采纳了斗廉的建议,猛攻蒲骚,大获全胜。这就是有名的“蒲骚之战”。

但是,屈瑕并无自知之明,把别人的功劳都算在自己的身上。因而骄傲起来,自以为是常胜将军,从此任何敌人都不放在眼里。

过了两年,楚王又派屈瑕率军去攻罗国。出师那天,屈瑕全身披挂,向送行的官员告别,然后登上华美的战车,威风凛凛地扬长而去。送行的大夫斗伯比返回时,悄悄地对给他驾车的人说:“我估计屈将军这次出征要吃败仗的!你看他走路一昂一翘的,十分骄傲自大,那副趾高气扬的样子,还能冷静地、正确地指挥作战吗?”

斗伯比越想越感不妥,就吩咐御手驾车到王宫,求见楚王。他建议楚王立刻派兵前去支援,但楚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后来,楚王无意中将这件事告诉了夫人邓曼。邓曼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子,她认为斗伯比所担心的,不是士卒寡不敌众,而是屈瑕的骄傲。所以,应该即刻派兵前去营救,否则可能会来不及。听了夫人的话,楚王这才恍然大悟,立刻下令派兵去支援,可是为时已晚。

因为啊,屈瑕到了前线,更加不可一世,居然下令军中“敢谏者处极刑”,武断专横到了极点。楚军来到罗国都城时,对方早就整军待战,屈瑕却毫不在意。部队随地驻扎,一点也不做防备。一天,罗军联合卢襦(今襄樊市西南)的军队猛烈攻击。楚军马上溃散,死伤惨重。屈瑕乘着一辆战车,狼狈而逃。出征时那种趾高气扬的样子早已不见了。

屈瑕逃到楚国境内一个叫荒谷的地方,发现只剩孤身一人,好不悲伤,自缢而亡。

——《左传·桓公十三年》

【故事启示】 大夫斗伯比通过屈瑕出征前的仪态举止,推测出屈瑕到了前线会由于轻敌而惨遭失败。楚王拥有如此善于察言观色的臣子,当属幸事。屈瑕领兵的最终结局再一次印证了“骄兵必败”的道理。然而,屈瑕的自缢却开创了楚国统帅以身殉职、以死谢罪的先例。其人其事,在当时虽有过,于后世则不为无功。

【成语释义】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

【活用例句】 你要想获得好人缘,必须改掉那种~的神情。

【近义】 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目空一切

【反义】 卑躬屈膝、奴颜婢膝、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