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疑神疑鬼》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疑神疑鬼:yí shén yí guǐ
词源:《荀子·解蔽》:“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霄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死而死。岂不哀哉!”
词由:从前夏首的南面有个人名叫涓蜀梁的,既愚蠢又胆小。有一天,他独自一人提心吊胆地走夜路。明亮的月光照着他,在他的身旁投下了一个黑乎乎的影子。他无意间低头看见了自己的影子,以为是一个恶鬼爬在地上, 顿时吓得六神无主。一抬头, 忽然又看见自己的头发在飘, 便以为是另一个妖怪在背后撵他, 不禁失声大叫:“不好了,有鬼!”他转过身来, 拔腿就跑。他听见自己的脚步声, 又以为身后有什么怪物在追赶自己。于是, 他没命地往家里跑。当他跑到家里, 已魂飞魄散, 精疲力竭, 一头栽到床上, 断气身亡。
词义: 怀疑有神怪、魔鬼。形容疑心病很重。
书证: 清·黄景仁《游九华山放歌》诗:“疑神疑鬼呼欲出, 至竟但可以石名。”鲁迅《准风月谈·前记》:“然而这么一来, 却又使一些看文字不用视觉, 专靠嗅觉的‘文学家’, 疑神疑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