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狐假虎威》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狐假虎威》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

词源: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 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子食也。子以我为不信, 吾为子先行, 子随我后,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 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 以为畏狐也。”

词由: 在深山老林里, 有一只饿极了的老虎, 到处找野兽吃, 恰好碰上一只狐狸。老虎想把狐狸吃掉,狡猾的狐狸灵机一动, 大着胆子喝斥道:“你怎么敢来吃我? 天帝叫我做百兽之王, 如果你吃了我, 那就要违反天意。你如不信, 可以当场试一试, 你跟在我的后面到林子里走一走, 看看是不是所有的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老虎信以为真, 就跟在狐狸后面走。森林中的野兽,远远地看见狐狸后面,跟着一只猛虎,都吓得四处逃窜。老虎却不知道这些野兽是怕自己而逃走, 反认为是怕狐狸呢。

词义: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假:借。比喻假借别人的权势, 作威作福, 仗势欺人。亦作“狐藉虎威”、“假虎之威”。

书证: 《宋史·恩幸传序》:“曾不知鼠凭社贵, 狐藉虎威。”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一:“居中的人还要扣些谢礼, 他把中人就自看做一半债主,狐假虎威,需索不休。”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倏向山林丛里, 假虎之威,时于滟滪堆中,生江之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