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文恬武嬉》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文恬武嬉:wén tián wǔ xī
词源: 唐·韩愈《平淮西碑》:“肃宗代宗, 德祖顺考, 以勤以容, 大慝适去, 稂莠不薅, 相臣将臣, 文恬武嬉, 习熟见闻, 以为当然。”
词由: 唐代元和十年正月, 彰义节度使吴元济反叛唐帝国, 韩愈随宰相裴度去平定叛乱。叛乱平复后,韩愈受唐宪宗的诏命, 撰写《平淮西碑》记载此事。碑文在开始歌颂了唐帝国历来的统治者, 说他们都是有道德有才干的人, 在文治武力方面, 很有些功绩, 国家治理得很好, 内外无一。到了唐玄宗时,因为依仗帝国的基础巩固, 便一味追求起个人享乐, 把国家大事抛到了脑后。天宝末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后来虽侥幸平息了叛乱, 却已经闹得四海荒芜, 百姓贫困了, 可是文臣武将, 只知道贪图逸乐, 全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这种现象造成了一种风气, 彼此司空见惯, 谁也感觉不到什么不好。这种风气如果延续下去, 国家的前途是不堪设想的。
词义: 文官追求悠闲, 武将贪图逸乐。恬: 悠闲; 嬉: 游玩。原指天下太平。后形容文武官员全不关心国家大事。
书证: 宋·陈亮《与章德茂侍郎》二:“今者文恬武嬉, 宜若可为安静之计。”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我们并不反对准备, 但反对长期准备论, 反对文恬武嬉饱食终日的亡国现象, 这些都是实际上帮助敌人的, 必须迅速地清除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