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债台高筑》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债台高筑》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债台高筑:zhài tái gāo zhù

词源:《汉书·诸侯王表序》:“分为二周,有逃责(债)之台。”

词由:战国时候,周赧王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成了木偶。当时,齐、韩、魏、赵、燕、楚、秦等诸侯国称王称霸,常常互相攻伐。其中,秦国最为强盛。有一次,魏国信陵君把秦国打败了, 于是楚国国君孝烈王想趁机当联合抗秦的合纵长, 便约会各国出兵伐秦, 并请名义上的天子周赧王号令诸侯以伐秦。周赧王早知秦国雄心勃勃,觊觎九鼎,便答应了。这一来, 赧王也须集中军队参战。但一时无法筹集军费, 只得立下字据, 向有钱的人暂借, 讲定打了胜仗后偿还。谁知真正愿意出兵的只有楚、燕两国, 结果仗没有打, 借的债倒用光了。后来债主拿着借据到皇宫讨债了, 周赧王急得没有办法, 只得躲在深宫的一座高台上, 不敢下来。

词义: 筑起了很高的逃债台。形容欠的债很多。亦作“债筑台”、“避债台”。

书证: 清·黄遵宪《和议成志感》:“失民更为丛驱爵, 毕世难偿债筑台。”清·赵冀《蒋莹溪馆爱妾于扬州过江来》:“冶游喜有藏娇屋,侨寓兼为避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