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可同日而语》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不可同日而语: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词源: 《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 臣人之与臣于人也, 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词由: 战国时期, 游说家苏秦到赵国劝说赵王, 要赵王同其它五国联合起来, 共同抗击秦国。苏秦对赵王说:“诸侯六国的土地合起来比秦国大五倍, 兵力比秦国多十倍, 如果六国齐心协力, 共同抗秦, 秦国就必定会被攻破。如今赵国却被秦国攻破。攻破人家与被人家攻破,使人家臣服与被人家臣服, 两者难道可以等同起来说吗?”经苏秦反复劝说, 赵王终于接受了苏秦的劝告, 他封苏秦为武安君, 派他去联络各诸侯国, 共同抗秦。
词义: 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事物性质不同, 两者差别很大,不可相提并论。亦作 “不可同年而语。”
书证: 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 与陈涉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宋·苏轼书楞枷经后》 :“至于遇病辄应, 悬断死生, 则知经学古者不可同日语矣。”茅盾《子夜》第四章:“便想到现在挣钱的法门比起他做‘土皇帝’的当年来, 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