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国三公》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一国三公》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一国三公:yī guó sān gōng

词源:《左传·僖公五年》:“(士蒍)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词由:晋献公初娶姜氏,生有三子,即申生、重耳、夷吾。申生为太子。晋献公后娶骊姬,生一子,名叫奚齐。因晋献公宠爱骊姬,便另立奚齐为太子。申生为此出奔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重耳奔蒲(今山西隰县),夷吾出奔屈(今山西石楼县境),他们都有自己的党羽势力。晋献公派士兵为重耳、夷吾在蒲、屈两地筑城。城筑得不坚固,只堆砌一些木柴于城墙之中。夷吾把这事报告了晋献公,晋献公斥责士兵。士兵叩头请罪,并辩解道:“我认为国的自强,在于有德,有德则民服,民服,无城国亦可保。你能施德于民,则宗子之城自然就坚固了。”士兵退朝出来,赋诗说:“晋国的政局,乱纷纷的,就象狐皮上的茸毛一样。一国之中,三个人都想当国君,叫我服从哪一个好呢?”

词义:一国之中有三个执政者。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无所适从。

书证: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十四回:“武夫当道势汹汹,一国三公谁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