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非池中物》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非池中物》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非池中物:fēi chí zhōng wù

词源:《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今猬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词由:三国时,孙权拜周瑜为偏将军,兼任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等县作他的奉邑,屯驻在江陵。此时,刘备凭借左将军的身份兼任荆州牧,治所设在公安。有一次,刘备到京城(今江苏镇江市)去拜见孙权,周瑜便上疏说:“刘备勇骁雄杰,又有关羽、张飞那样熊虎般的部将,一定不会长期屈从于人,受人支配的。我认为从大局考虑,应当把刘备迁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大兴土木,给他修建华美的宫室,多配备美女和他喜好的东西,使他的耳目经常感到欢乐,把关羽、张飞和他隔离开来,各安置一个地方,让象周瑜这样的人能够挟持关羽、张飞作战,天下就可以定下来了。现在分割土地来资助他们,这三个人聚在一处,恐怕象蛟龙得了云雨,终究不是水池中可以容纳的东西了。”周瑜的这一建议是很有水平的,但由于此时曹操广泛招揽英雄人物,加以刘备终究难以控制,而没被孙权采纳。

词义:不是水池中可以容纳的东西。比喻有志之士终究不会苟安一隅。

书证:《晋书·刘元海载记》:“元海若能平凉州,斩树机能,恐凉州方有难耳。蛟龙得云雨,非复池中物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子建怀才抱智,终非池中物;若不早除, 必为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