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诛求无已》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诛求无已》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诛求无已:zhū qiú wú yǐ

词源:《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对曰:‘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赦赋,以来会时事。’”

词由: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微,诸侯间战争频繁,互相争霸。当时有个郑国,由于它处在晋、楚两大国之间,常常两面受威胁,受歧视。鲁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郑国有名的政治家子产辅佐郑简公到晋国参加合盟,晋国把他们安排在象给奴隶住的小馆舍里,晋平公也不来接见。遭到冷遇的子产就派人把馆舍的围墙全毁坏了。这一来,晋国的大夫士文伯就责备子产,并责问子产为什么要拆毁它。子产理直气壮地回答说:“因为我国地方狭小,又处在大国中间,而你们大国向郑国勒索财物,没有一定的时间,因此不敢安居,日夜在设法搜寻东西,朝会时进献给你们。可你们给我们住的房子既差又小,带走的人马、贡物都暴露在外面,怎么能行?我们只怕贡物若有差错,会更加重我们的罪过,所以拆了墙,把东西堆放进去了。”士文伯随即将子产的话回报了平公,平公只得表示道歉,并盛情接待了郑简公。

词义:索取财物,无止无休。诛求:索取。已:停止。原作“诛求无时”。

书证: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诛求无已,天下空虚。”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另外的错误观点,就是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鱼,诛求无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