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jiān tìng zé míng piān xìn zé àn
词源:东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 兼也; 其所以暗者, 偏信也。”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 ‘人主何为而明, 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词由: 有一次, 唐太宗同宰相魏征在一起谈论治国之道。太宗问魏征: 做皇帝的是由于什么样的优点而成为贤明的? 又是由于什么样的过失而使他糊涂的?”魏征答道:“贤明的皇帝之所以贤明, 是因为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而有些皇帝之所以糊涂, 是因为片面地只爱听少数人的话。” 接着魏征借用古帝尧、舜为例说明他们善于听取四面八方的,特别是下层人民的意见,所以能战胜敌人,保住天下。又借用秦二世、梁武帝和隋炀帝为例, 说明他们偏听偏信, 结果都不免遭到悲惨的失败。太宗听罢, 十分赞成,采用了魏征的说法, 故政局比较稳定, 国家繁荣昌盛。魏征死后, 唐太宗对他敢于直言相告, 非常怀念。他痛哭着说:“以铜为镜, 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 用史作镜, 可以看到国家的兴亡的经验教训; 用人作镜, 可以知道行政得失。现在魏征逝去了, 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词义: 听取多方面的意见, 就能明辨是非, 单信一方面的话必然昏愦糊涂。明: 明白; 暗:昏愦,糊涂。
书证: 毛泽东《矛盾论》:“唐朝人魏征说过:‘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