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匡天下》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一匡天下》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一匡天下:yī kuāng tiān xià

词源:《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词由: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路、子贡在一起评论管仲。对这位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的人物,他们的看法截然不同。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老师召忽自杀了,而管仲(也是公子纠的老师)却不去死。”子路接着问道:“这恐怕不能说是仁德的表现吧?”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停止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战,这可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道义。”子贡则说道:“管仲不能算是有仁德的人吧?桓公杀公子纠,他不仅没有以身殉职,相反地还去辅佐齐国公,成为他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人民直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假若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指沦为夷狄)。难道能要他象一般老百姓一样为了小节,自杀于山沟之中而不让人知道吗?”

词义:纠正混乱的局势,使天下安定。匡:正,纠正;天下:原指周天子统治力量所能达到的地方,泛指整个中国。

书证:《荀子·王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先生(诸葛亮)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