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耳濡目染》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耳濡目染》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耳濡目染:ěr rú mù rǎn

词源: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 “公胚胎前光, 生长食息, 不离典训之内。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词由:在《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中,韩愈简述了房启的一生和为人。房启在政治上附王叔文, 因而由容州刺史贬为虔州长史,死于元和七年,他出身于仕族,先祖房融,武后时任正谏大宰,祖父房琯任玄宗、肃宗两朝宰相, 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仕族的熏陶。一言一行, 都严守典训。他有良好的家庭教养, 因为耳经常听到、眼经常看到为官之道, 所以他没有经过专门学习、训练, 也能做好官职之内的事。

词义: 经常听到看到, 不知不觉就受到影响。濡: 沾湿; 染: 沾染。

书证: 宋·朱熹《与汪尚书》:“耳濡目染, 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茅盾《子夜》第十章:“可是, 现在风气太坏, 年青人耳濡目染——况且那么大的儿子, 也管不住他的脚。”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 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