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分崩离析》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分崩离析》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分崩离析:fēn bēng lí xí

词源:《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词由: 春秋时, 鲁国的卿大夫季康子, 实际权势很大, 早已超出国君鲁哀公之上。当时费邑 (今山东费县),是季康子的私邑, 他为进一步扩大和筑固自己的统治权力, 想攻伐附进的颛臾, 把它吞并过来。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小国。当时孔子反对季康子攻战颛臾。而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因此孔子责备他俩不该支持季氏。孔子对他俩说, 无论诸侯或大夫,办理国家政事, 不怕贫穷, 不怕人口少, 只怕不得安居。如果贫富并不悬殊, 穷也就无所谓了, 如果都能安居, 人口少也就没有关系。如果不发生战争, 也就不会发生什么危险的灾难。这样, 远方的人就会前来归服你。现在的情况是远方的人不愿来归服, 国家分崩离析不能自守, 却想使用兵力,去攻打颛臾。你俩辅助季康子干了些什么呢?

词义: 形容国家或团体四分五裂,不可收拾。崩: 倒塌; 析: 分开。

书证: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战争使全国分崩离析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