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萎靡不振》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萎靡不振》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萎靡不振:wěi mǐ bù zhèn

词源:《宋史·杨时传》:“若示以怯懦之形,委靡不振,则事去矣。”

词由:宋徽宗是个昏庸的皇帝。在金兵南侵,国难临头之际,他还征调大批民工到江南来搬运奇花异石,运到汴京去修造宫殿。他根本不把抗金大事放在心上,随意派了个无能的童贯去作元帅,领兵抵敌。结果,童贯连吃败仗,金兵很快打到京城附近。面对京城即将陷落的危险境地,徽宗吓得不知所措,大臣们也慌作一团。这时,有个叫杨时的大臣,从容不迫地对君臣说:“现在朝廷应当赶快清醒振作起来,如果还和过去一样萎靡不振,胆小软弱,那么大宋王朝就没指望了。”

词义: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委靡:也作“萎靡”,颓丧。

书证:宋·马永卿辑《元城先生语录》:“至嘉祐末年,天下之争似乎舒缓,委靡不振,当时士大夫亦自厌之,多有文字论列。”宋·朱熹《朱子全书·治道一·用人》:“是以国论日卑,而天下之势率至于委靡而不振。”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以人而论,孙桂云是赛跑的好手,一过上海,不知怎的就萎靡不振,待到到得日本,不能跑了;……”沙汀《老邬》:“因为长期的碾房工作,搞食米加工,夜熬多了,神气老是显得委靡不振。”毛泽东《学习和时局》:“犯过错误,可以使人觉得自己反正是犯了错误的,从此萎靡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