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九原可作》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九原可作》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九原可作:jiǔ yuán kě zuò

词源:《国语·晋语八》:“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非也,吾谁与归!’叔向曰:‘其阳子乎!’文子曰:‘夫阳子行廉直于晋国,不免其身,其知不足称也。’”

词由:赵文子和叔向都是春秋时晋国的大夫。有一次,他们两个人一同到九原这个地方去观游。九原是晋国卿大夫的墓地。面对无数死去的卿大夫的坟墓,赵文子对叔向说:“和死去的卿大夫相比,我和那一个相同呢?”叔向说:“和阳处父差不多吧?”赵文子说:“阳处父品行廉洁,忠于晋国,可是缺少谋略,最后被狐射姑杀掉,就他的心计来说,是不值得称道的。”叔向说:“那末和舅犯相似?”赵文子说:“舅犯见利不顾其道, 也不值得称道。我要做象范会这样的人。”

词义: 埋在九原的晋国卿大夫假如可以活起来, 和活着的卿大夫那一个相象。九原: 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公墓; 可作: 可以活起来。后用来表示设想已死的人再生。

书证:唐·杨炯《益州新都县学碑》:“若使九原可作,大君得廊庙之才。”唐·杜牧《长安杂题长句六首》之四:“九原可作吾谁与, 师友瑯琊邴曼容。”宋·陈亮《英豪录序》:“盖晋武帝称 ‘安得诸葛亮者而与之共治’,正使九原可作, 盍亦思所以用之。”清·钱谦益《父友竹赠征仕郎兵科给事中》: “九原可作, 斯无愧于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