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介不取》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一介不取》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一介不取:yī jiè bù qǔ

词源:《孟子·万章上》:“孟子曰:‘否! 不然!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 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 弗顾也。系马千驷, 弗视也。非其义也, 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 一介不以取诸人。”

词由: 春秋时代, 人们传说伊尹之所以能当上商汤的国相, 是因为他宰割了食物, 烹调好了, 进献给汤, 以此比喻自己有宰治天下的能力, 才受到了汤的任用。万章问他的老师是否有这样的事。孟子回答说:“不是, 没有这样的事。当初伊尹在有莘 (国名) 种田, 他爱慕的是尧舜所施行的道义。假使不合他的道, 不合他的义, 即使拿天下去供养他,也不领受的;即使牵了上千驷 (四马为驷) 的马去, 也不屑看的。假使不合他的道, 不合他的义, 就是一枝草荠, 也不肯给人的, 别人的一枝草荠也不肯要的。是汤得知伊尹是个贤人, 派人去聘请他的。开始, 伊尹说什么也不肯出来做官, 是汤连续派人去请了三次, 他才答应出来做官的。”

词义: 一颗荠菜子也肯要。介: 通“荠”, 荠菜子, 极其微小的事物。形容不取丝毫, 极为廉洁。

书证: 明·东鲁古狂生《醉醒后》第十一回:“丈夫心地光明, 一介不取。”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本大臣砥厉廉隅, 一介不取。所到之处, 一概不许办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