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行而不流》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行而不流》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行而不流:xíng ér bù liú

词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偪,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词由: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访问鲁国,叔孙穆子请他观看鲁国乐工奏周乐。先歌《王》,次歌《郑》,再歌《齐》,继歌《齐》,又歌《豳》,接歌《秦》,还歌《魏》,《唐》,《陈》,《郐》;歌了《小雅》、《大雅》,又歌了《颂》后,季札说:“音乐真好。正直而不倨傲,婉顺而不屈挠,亲近而不逼促,疏远而不离异,变易而不淫乱,反复而不厌倦,哀伤而不忧愁,欢乐而不忘形,实用而不匮乏,广大而不夸张,施舍而不靠财,获取而不滥贪,安处而不凝滞,行动而不放荡。五种音响和谐得很,八方之气非常平顺,确实表现了周文王、武王、周公的盛德。”

词义:遵照周礼行事,一点也不放纵、行为毫不放荡。

书证: 《史记·吴太伯世家》:“曰:‘至矣哉,处而不底,行而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