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如坐针毡》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如坐针毡》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如坐针毡:rú zuò zhēn zhān

词源: 《晋书·杜锡传》:“〔锡〕累迁太子中舍人。性亮直忠烈, 屡谏愍怀太子, 言辞恳切, 太子患之。后置针着锡常所坐处毡中, 刺之流血。”

词由:晋朝有个名叫杜锡的人,是文武双全的学者杜预的儿子。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年纪很轻时,便以学识渊博而闻名。起初,他被长沙王请去做文学从事,经过几次升迁,后来被调作太子中舍人,负责起草诏令,直接参与朝廷的重要机密工作。杜锡性情直爽,对晋朝王室十分忠诚。他见晋惠帝司马衷的儿子愍怀太子不思长进,不通情理,便言辞恳切地进行规劝。谁知愍怀太子不但不听,还对杜锡不满。有一次,愍怀太子为了捉弄杜锡,就在杜锡平时坐的毡子里悄悄插了许多针。杜锡事先没有觉察,屁股被扎得鲜血淋漓。

词义:象坐在插了针的坐毡上一样。形容一个人怀有难言之隐而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书证: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却说三巧儿自丈夫出堂之后,如坐针毡,一闻得退衙,便迎住问个消息。”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三回:“听得兄长杀了一个泼烟花,官司行文书各处追捕,小弟闻得如坐针毡。”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王子服等四人面面相觑,如坐针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