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远水不救近火》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远水不救近火》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远水不救近火:yuǎn shuǐ bù jiù jìn huǒ

词源:《韩非子·说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词由:战国时代的鲁国是个小国,齐国是大国。齐鲁是邻邦,照理说,鲁国应当和齐国和好,结成同盟国。可是愚蠢的鲁穆公却不这样做,他派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到晋国和楚国去做官,想和晋楚两国友好相处。穆公的大臣犁鉏认为这样做不对,就去劝谏穆公说:“假如有个人掉进河里了,跑到遥远的越国去请人来救,那么,不管越国人多会游泳,待赶到时,人早就淹死了。又譬如我们这儿失火,要是到海里去取水,海水虽然取之不尽,等到把海水取来,房屋早已烧光了,这就叫‘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晋楚两国虽然强大, 但离我们很远, 恐怕一旦受到侵犯, 他们也救不了我们。因此, 我认为还是和齐国友好才对。”穆公认为犁鉏讲得有理, 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词义: 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比喻缓慢的解决办法不能满足急迫的需要。

书证: 清·李宝嘉《痛史》第三回:“为今之计, 到临安取救兵是远水不救近火。”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 “一看是张期票,远水救不了近火, 于欢喜之中不免稍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