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放辟邪侈》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放辟邪侈》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放辟邪侈:fàng pì xié chǐ

词源:《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词由:有一次,齐宣王向孟子讨教如何保民而王的办法说:“愿先生帮助我的志向,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也极想试一试。”孟子便说:“仁政的起端,在于保护人民,先要替他们制产业。人没有了恒产,仍保持耐久的心思,这只有受过教育的人能够做到。至于那一般粗鲁的百姓,没有了恒产,便失去了耐久的心。如果没有耐久的心,不能够守住一种职业,那么不讲道德的坏事,也就为所欲为了。等到他们犯了罪,又用刑罚去处治他们,这是好象用网去罗捕百姓。哪有仁心的王在位,反而用网鱼的方法去对待百姓的?所以,贤明的君主,知道恒产的作用,为人民制定产业,必定使他们足以养活父母妻子,熟年一身饱暖,荒年也可免除死亡。百姓有了这种境遇,那么要把他们领上善路,也就容易了。”齐宣王听了点头称是,接受了孟子的治国之策。

词义:指肆意作恶。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

书证:宋·程颐《上仁宗皇帝书》:“然而民不知义,复迫困穷,放辟邪侈而入于罪者,非陛下陷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