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惩前毖后》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惩前毖后》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惩前毖后:chéng qián bì hòu

词源: 《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 而毖后患, 莫予荓峰, 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虫, 拚飞维鸟。未堪家多难, 予又集于蓼。”

词由: 相传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幼, 就由他的叔父周公旦辅佐, 代行政事。成王的另外两个叔父管叔鲜、蔡叔度便制造谣言,大放空气, 说周公旦存心不良, 打算把成王谋害掉, 自己做天子。谣言传到成王耳朵里, 也半信半疑起来。周公旦看到这种情况, 为了避嫌, 便离开京城,到东京洛阳去了。后来, 成王知道了是管叔鲜、蔡叔度两人捣的鬼, 就把周公旦接了回来。过了几年, 成王长大了, 周公就把政权交给成王。成王亲政这一天,带了群臣到祠庙里祭告祖先,并告诫大家说:我痛戒以前听了管叔鲜、蔡叔度的谣言,今后自当慎重,防止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我被荓峰螫了一下,才知道桃虫不是大鸟。

词义:把以前的错误作为教训,以后要谨慎行事,避免重犯。惩:警戒;毖:谨慎。

书证: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对以前的错误一定要揭发,不讲情面,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批判过去的坏东西,以便使后来的工作慎重些,做得好些。这就是‘惩前毖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