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喜怒哀乐》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喜怒哀乐:xǐ nù āi lè
词源:《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词由: 子思一心想把祖父孔子的为人之道传给孟子, 所以就写了《中庸》。一开始就讲天命。他说:道在性中, 教才有道。性有喜、怒、哀、乐, 这是人人都有的。当它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 是自然的, 天性没有偏向。这样的性,可以说是“中”;当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了但却合乎自然的道理, 这就可以说是“和”。所谓“中”, 是人的本性, 也是社会的大本; 那么“和”呢?就是天下的人共同走的修养身性的路。
词义: 指人的各种感情。喜: 高兴, 欢喜; 怒: 发怒, 愤慨; 哀:悲伤, 哀痛; 乐: 快乐、欢欣。
书证: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曰:“虽是海外之邦, 不过言语不同, 衣服有异, 那喜怒哀乐的人情, 原是一样的。”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自然, ‘喜怒哀乐, 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 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 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 贾府上的焦大, 也不爱林妹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