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功成不居》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功成不居:gōng chéng bù jū
词源:《老子》第二章:“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王弼注:“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词由:春秋末期有个李聃,世称老子。老子初步认识到宇宙事物矛盾对立的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辩证观点。他认为:普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就是美,那就有美与丑的对立;都知道善就是善,那就有善与不善的对立。有和无是对立相生的,难和易是对立存在的,长和短是相对而言的,高和下是对立统一的,声音的大小、长短、高低、清浊是对立配合的,前和后是对立相从的。所以,同样道理,圣人治国,知道有为就有所不为,因而采用无为政策;知道有教就有所不教,因而施行不言的教育。万物各有活动,而圣人不去治理,即无为;万物各有生长,而圣人不占为己有,即无私;万物各有所为,而圣人不去掌握,即无为;事成功告,而圣人不以有功自居,即无私,正因为他不有功自居,所以人们就归功于他。
词义:原意是万物各有生长,而圣人不占为己有。居:占有。后形容立了功不以有功自居。
书证: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六:“看他前九首,便是一位努力之人,而以功成不居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