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倒悬之危》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倒悬之危》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倒悬之危:dào xuán zhī wēi

词源:《孟下·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悦之,犹解到悬也。”

词由:战国纷争的年代,诸侯为了自身的利益,东征西伐,战无宁日,广大老百姓既要出征夫,又要出钱粮,真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难受得似倒悬在梁柱之上。孟子是孔子以后的大儒者,他也竭力主张推行仁政,一再劝导施政者要以民为本。有一次,孟子对学生说:如果有一个万乘之国,肯行仁德的政治,百姓一定会象解除他们倒挂着的困危那样愉快。若切实做起来,就会事半而功倍。他还指出:现在这个时候实行仁政,最有效验,百姓也最欢迎。

词义:象人被倒挂着那样的危急。倒悬:倒挂。比喻处境极坏亟需想法解救危难。亦作“倒悬之急”、“倒悬之厄”。

书证:《后汉书·藏洪传》:“北鄙将告倒悬之急。”《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裴松之注引《云别传》:“云答曰:‘天下讻讻,未识孰是,民有倒悬之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有游客张君瑞,奉书令小僧拜投于麾下,欲求将军以解倒悬之危。”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