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意孤行》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一意孤行》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一意孤行:yī yì gū xíng

词源:《史记·酷吏列传·张汤》:“(赵)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词由:汉武帝时有个赵禹,他是张汤的朋友。张汤身为廷尉,赵禹官任少府,他们同为九卿之一。可是二人的性格迥然不同,张汤为人奸诈,赵禹为人忠朴、廉洁、倨傲。赵禹做官以来,门下没有食客。就是公卿大夫去拜访他,他也概不答谢;有事请托他,他也一律谢绝。他的为人就是独立不挠地达成一己的意志。

词义:原指谢绝他人请托,坚持己意行事。孤行:独自行事,独断专行。现指拒绝别人意见,独断独行。

书证: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皇上和杨文弱、高起潜虽有意与虏议和,但迫于臣民请议,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与虏订城下之盟。”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不顾广大人民和一切民主党派的要求,一意孤行地召开一个由国民党反人民集团一手包办的所谓‘国民大会’,在这个会上通过一个实际上维持独裁反对民主的所谓‘宪法’,……中国人民是坚决反对这个方针的。”茅盾《子夜》十:“说不定他一片好心劝杜竹斋抑制着吴荪甫的一意孤行那番话,杜竹斋竟也已经告诉了荪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