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本末倒置》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本末倒置》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本末倒置:běn mò dǎo zhì

词源: 《战国策·齐策》:“不然。苟无岁, 何有民? 苟无民, 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词由: 战国时, 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这个使臣来到赵国后, 拜见了赵威后, 呈上了齐王的书信。赵威后接受国书, 还没拆开, 就向齐使问道:“你们齐国年成好吗? 百姓好吗? 国王好吗?”齐国的使臣听了,心里很不高兴。他对赵威王说:“我是奉敝国国王之命, 特来访问贵国的。现在您同我一见面,先问我们年成如何, 百姓怎样, 而后再问国王, 这岂不是先贱后贵, 贵贱颠倒吗?”赵威后听了淡然一笑, 然后严肃地说:“你说错了。如果没有好年成, 哪里会有百姓的好日子?如果没有百姓, 哪里会有国王?所以,我才这样问。难道要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

词义: 把树根和树梢颠倒过来。本:树根, 比喻事物的根本; 末: 树梢、比喻事物的枝节; 置: 放置。比喻主次颠倒。

书证:金·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然非知治之审, 则亦未尝不本末倒置。”曲波《林海雪原》十二章:“该简者你却详而不简, 该详者而你又简而不详。本末倒置,批评你还不愿意?乱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