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弃甲曳兵》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弃甲曳兵》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弃甲曳兵:qì jiǎ yè bīng

词源: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曰:‘王好战, 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

词由:战国时,原来是魏国的侯爵、后来在大梁地方称王的梁惠王,一心想富国强兵,以与列国争高下。有一次,梁惠王接见了孟子,说:我几年来尽心为国,可并没有增加百姓,这是什么缘故呢?孟子回答说:“您王向来讲战术的,我就用战事来说明。比如两方擂鼓、刀枪相接的时候,失败的一方丢盔弃甲、拖着兵器败逃,有的跑了一百步,有的跑了五十步。假使跑了五十步的人,去笑那班跑了百步的人不勇敢,您认为对不对?”王答道:“那不对,因为他们都是逃跑么!”孟子接着说:“您既明白了这个道理,那就该懂得人民不比邻国增多,是因为您没有真正实行仁政啊!”

词义:扔弃了铠甲,拖着兵器。兵:兵器。形容败逃时的狼狈相。

书证: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想不到纶巾羽扇的风流,脱不了弃甲曳兵的故事,狂奔了一夜,败退石家站。”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八回:“杀得冷军左支右绌,只好弃甲曳兵,败下阵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