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自量力》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不自量力:bù zì liàng lì
词源:《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词由:春秋时期,有两个很小的诸侯国,一个叫息国,一个叫郑国。公元712年,力量弱小的息国竟盲目发动战争,进攻比自己强大的郑国,结果大败而归。当时,社会上一些有远见的人由此看出息国将要灭亡的趋势。他们指出: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能否达到,三不同亲近的国家搞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理由讲明白,五不明辨罪过和责任究竟在谁,犯了这五条不应该犯的错误,而去讨伐别的国家,那么他遭到失败,不是十分自然的吗!果然,没过多久,息国就被楚国吞并了。
词义: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力量。指过高地估计自己。
书证: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八回:“转弄成螳斧当车,不自量力。”鲁迅《集外集拾遗·〈解放了的堂·吉诃德〉后记》:“那么,吉诃德的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说他错误的;不自量力,也并非错误。”杨沫《不是日记的日记》:“它对一些美好事物的热烈的憧憬、向往,常不自量力地奔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