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当仁不让》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成语《当仁不让》什么意思|出处来源|词义|词由

当仁不让:dāng rén bù ràng

词源:《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词由:“仁”,在孔子的言论里是经常出现的,可说它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什么是仁?有一次孔子在回答学生子张时说:“做到恭、宽、信、敏、惠等五点,就是做到了仁。”这五点怎么理解?孔子认为:没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狭窄叫宽,没有欺诈的心叫信,没有怠惰之心叫敏,没有苛刻之心叫惠。孔子还指出,没有仁德,就不能称之为人了。如若一个人承当了“仁”的事,就要勇往直前去做,不可有一点谦让的心。即使老师在我的面前,也不必同他谦让。

词义:面对仁义,决不谦让。当:面对、面临。仁:正义的事。后指应该做的事,应勇于承担,决不推辞。

书证:《后汉书·曹裒传》:“夫人臣依义显君,竭君彰主,行之美也。当仁不让,吾何辞哉。”叶圣陶《一篇宣言》:“记不清是谁提议道,‘就请王咏沂先生把这一串意思写下来吧,他是国文教师,笔不来得。’王先生当仁不让,回来就起草了那篇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