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咏花诗 牡丹

韩琮《咏牡丹未开者》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咏牡丹未开者》咏牡丹诗鉴赏

韩琮

残花何处藏,尽在牡丹房。

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囊。

云凝巫峡梦,帘闭景阳妆。

应恨年岁促,迟迟待日长。

清人陈瑾在《竹林答问》中说:“咏物诗寓兴为上,传神次之。”韩琮这首诗,既能以传神之笔咏物,又能于咏物之中寓兴,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构思新奇纤巧,别开生面,独具艺术魅力。

牡丹花含苞吐蕊之时,大多数花已经凋零,何曾有人过问他们的去向如何?而诗人起笔却偏偏要问:“残花何处藏?”诗人明知残花已经“零落成泥碾作尘”了,却反而问他们在何处藏身,是赘余之笔吗? 不! 诗人用此“藏”字,既能画出牡丹未开时的外部形态美,又饱含着诗人怜香惜玉的绵绵情思,从而紧扣读者心弦,引出对残花命运的关注。“尽在牡丹房”哟,原来它们竟然都在牡丹花房中聚会!即此一笔,点叙有情,凝炼精深,令人大喜过望。在结构上,诗人这样起笔,也能力挽全篇,激发起读者勃勃意兴,去细细观赏藏娇金屋之中的花仙子们的姿容神态。

“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囊。”诗人运用工笔,描画出了牡丹含苞待放时的娇姿美色。那娇嫩的花蕊顶端,裹着一层金灿灿的花粉;花蕊四周层层叠叠,挨挨挤挤的花瓣儿,紧紧裹成一只绣袋。“色”、“结”二个动词,紧扣首句中的“藏”字和诗题,画出牡丹未开时外部形态特点,形象逼真,章法工谨。

唐人作诗,最讲兴会神到,形神兼备。有形无神,只是纸花一朵;只有形神具佳,方能楚楚动人。诗的五、六两句,在前四句形备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两处典故,进一步描绘未开时牡丹的迷人神态,达到形神兼备的最佳境界。“云凝巫峡梦”,运用楚怀王在云雾迷茫的梦中会见巫山神女的传说,生动地表现了牡丹未开时花瓣似张似闭的羞涩神态。“帘闭景阳妆,”借用了南齐武帝为宫女梳妆设景阳宫的故事。一声钟鸣,三千宫娥一齐在景阳宫中梳洗理妆,明星荧荧,绿云扰扰。腻肌丰姿,尽态极妍,而诗人却恰恰又要垂一“帘”字,使读者只能隔帘相望。这就更能突出未开之牡丹花蕊若隐若现的迷人神态,真切地表现了诗人赏花时欲看又不甚分明,欲罢又心羡其美的心理状态,更觉韵味无穷。这两句诗既妙于用典,又巧在设喻,把未开时牡丹比作云雾飘渺中的巫峡神女,垂帘梳妆的宫娥嫔妃,更显得形象逼真,清新俊逸。《唐才子传》评价韩琮诗“多清新之作,绵绣不如也,”确实如此。

诗人为什么要独辟幽径,专咏牡丹之未开者呢? 诗的最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揭示了诗人的寓兴所在。“应恨年岁促,迟迟待日长。”原来,牡丹正为花开易落、年岁短促而忧心忡忡,生怕自己也会象先它开放的百花那样瞬息凋落,杳无去处,因此才包蕊结囊,云凝帘闭迟迟不肯开放。末句中的“待”字紧扣前两句中“凝”“闭”两个动词,写出了牡丹迟迟不肯开放的慵懒神态。这两句诗,借牡丹的口气,实际上流露了诗人自己对青春易逝、人生短促的无限感叹,这就是这首诗的寓兴所在。

但是,花开花落,春往秋来,毕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希冀花儿永红,青春长在,终究是一种幻想。法则不可更替,浩叹更无济于事。人生在世,要珍惜青春年华,要加倍工作多做贡献,使自己没有空自在地球上匆匆来去。这样,他就不会再有如韩琮这般感喟,当他即将告别人世之时,也不会愧对子孙后代。

这首五言律诗不仅立意幽新,寓兴深远,而且写法也独具一格。诗题《咏牡丹未开者》本身就显示出它的描写对象与众不同,全诗八句又句句紧扣题中“未开”二字,结构极其严整。前四句绘形,则维妙维肖,呼之欲出;后四句写神,则精彩烨然,摄人魂魄。统篇句清辞丽,情真笔新,实为名花写生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