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咏花诗 荷花

赵长卿《新荷叶咏荷》咏荷花诗赏析

《荷花·新荷叶咏荷》咏荷花诗鉴赏

赵长卿

冷彻蓬壶,翠幢鼎鼎生香。十顷琉璃,望中无限清凉。遮风掩日,高低衬、密护红妆。阴阴湖里,羡他双浴鸳鸯。猛忆西湖,当年一梦难忘。折得曾将盖雨,归思如狂。水云千里,不堪更、回首思量。而今把酒,为伊沉醉何妨。

自古以来,咏荷的诗章可谓不少,但因作者咏荷时的场景,心境不同,所咏的角度笔法也就各不一样。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已成千古绝唱;李商隐的“惟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以及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广为后人传诵。而赵长卿的这首咏荷词却与众不同。

词人起笔就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仙境:“冷彻蓬壶.翠幢鼎鼎生香。”“蓬壶”,也就是蓬莱,是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词人以此来写荷塘,取喻实在是恰切、新奇。或许词人以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应该是超尘脱俗的,所以写荷塘象蓬壶仙境一般,弥漫着水雾和清爽的寒气;绿色的荷叶,如同仙境中飘荡着的饰有翠羽的旗帜,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这两句既有视觉又有嗅觉,用“生香”写出通感。接下来两句再用通感:“十顷琉璃,望中无限清凉。”前一句是写荷塘的水,“绿荷池面,冷浸琉璃”,如同琉璃一样澄明莹澈;后一句是由视觉写到词人对荷塘的整体感觉:沉寂、恬静。以上四句都是对荷塘的宏观,如果我们把它比喻成一幅照片的话,它所摄取的是荷塘朦胧的远景,当然这里有一种“冷”的基调,就是词人“无限清凉”的感受。接下来四句则是荷塘的微观,镜头由远慢慢向前推进。“遮风掩日,高低衬、密护红妆。”深深密密的荷叶,展绿叠翠,遮护着荷花。词人先用拟人的笔法,描写荷叶象多情的小伙子一样爱护着红妆少女。“阴阴湖里,羡他双浴鸳鸯”两句,镜头又由平微俯,转写荷叶下的鸳鸯。可以说词的起首几句都是作为一种衬景来写的,而这后四句才是词人所要突出的。这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鸳鸯常被作为恋人或恋情的象征而写入诗词,赵长卿把它们写在这里,真是应景应情,表面看似乎离咏荷差得远,而实际却是点睛之笔,特别是一个“羡”字,用意颇深,隐约道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这后两句不仅使上片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而且又很好地引出了下片。如果没有这两句,不但上片不活,就连下片恐怕也不存在了。这两句就象是一座彩桥,连通了上片和下片。

“猛忆西湖,当年一梦难忘。”杭州西湖的荷花是最有名的,“曲院风荷”,看过令人难忘。然而词人所“难忘”的,并不是西湖的荷花,而是“一梦”。如果真是梦,恐怕做过也就忘了,可见这里的“一梦”绝不是通常所说的睡梦,而是指词人亲历的令人痴迷、怀恋但却一去不返的美好生活;杜牧就曾把年轻时的游冶生活概括为“十年一觉扬州梦”。这从词人一段不平凡的“情史”中似可得到实证。词人在一首《临江仙》的序言中写道:“予买一妾,稍慧,教之写东坡字。半年,又工唱东坡词。命名文卿。元约三年。文卿不忍舍主,厥母不容与议,坚索之去。今失于一农夫,常常寄声,或片纸数字问讯。仙源有感,遂和其韵。”从《惜香乐府》可知,词人为文卿写过数首词,足见其对文卿爱挚情深。接着,词人从如梦的往事中选出最为难忘的一件,以生动的特写镜头出之:“折得曾将盖雨,归思如狂。”当年漫游西湖,忽然下起雨来,于是赶紧折了荷叶作伞,遮避风雨。李珣词中曾写一群采莲女子“竞折团荷遮晚照”,两相比较,一是避雨,一是遮光,虽情境不同,其用笔却各尽其妙。“折得”一句,不仅形象性强,而且紧扣咏题,使“咏物”和“叙事”结为一体。后一句的“归思如狂”写“当年”客居他乡时的心境。赵长卿本南丰人,后曾移居杭州。当年“归思如狂”,而今期望旧梦重温,却已是“水云千里,不堪更、回首思量。“水云”以下几句词,笔锋陡然一转,由“猛忆”回到“而今”。水波云烟,茫茫千里,往事如梦,不堪回首,这“斩不断、理还乱”的绵绵情思怎生了结?“而今把酒,为伊沉醉何妨。”追忆是痛苦的,而今只有一醉方休了。词人毫不掩饰地道出把酒沉醉是为了“伊”;“伊”不就是心中的情人吗?《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俱可引以为证。据此联系上文,则词人为何要“羡他双浴鸳鸯”,也就不难揭其底蕴。心中纵有千般情结,化成结尾一句:“为伊沉醉何妨”也就够了。

这首词如果通篇咏荷,我们就不会说它与众不同了,它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借咏荷写出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思。上片咏荷,情藏于景中,下片抒情,景藏于情中,上下片似断实连,使全词风格别具。